1937年,仙師曾乩示園內分屬五行的建築,包括:金形「飛鸞台」、木形「經堂」、水形「玉液池」、火形「盂香亭」、土形「照壁」,五行俱全,使嗇色園得以永垂久遠。五行建築於1938年建成後,黃大仙師曾乩示曰:「日後如有修葺,亦應照足尺寸方向,不容改變也……三教同源,五行齊備。」可見五行建築對黃大仙祠的重要性。
飛鸞台(又稱銅亭)初建於1924年,為黃大仙師靜室及仙佛聚會之地,乃以往扶乩場地。在飛鸞台規則十條中,嚴禁喧嘩吵鬧,以免驚擾仙師及列聖仙真,非會員弟子不可內進。後來嗇色園建築都依據仙師乩示,按五行屬性的佈局而興建,飛鸞台於1936年首次重修。
銅亭在1989年重修落成,內外四周皆鑲嵌上銅片,屬於五行中的「金」格局,為香港第一座銅亭,門頂掛有李太白乩筆「飛鸞臺」三字,據說該處早年曾是「扶乩」的神壇,現時已被弟子視作為黃大仙師的静室,室內除供奉黃大仙師外,亦供奉有「朝陽得道啟善菩薩」。頂部四周更掛有《黃大仙寶經》的經文書法,門外對聯「存險心勿到此地,修善果可登斯門」,發人深省。